备注:已完结
类型:动作电影
导演:许鞍华
语言:粤语
年代:未知
简介:来到香港讨生活的大陆武术高手阿金(杨紫琼 饰)起初只能去摄影棚做电影替身演员,由于身手不凡又能吃苦,不久她就成为女武师,与武术指导霹雳(洪金宝 饰)成为配合默契的搭档阿金偶识SAM(黄家诺 饰)后堕入爱河,离开片场随SAM来到深圳,协助他料理卡拉OK厅的生意,慢慢发现自己在SAM心中的位置类似看场子的“保镖”,加上SAM风流成性,阿金在忍无可忍之时带着心伤离开深圳回到香港曾投摄影棚生活,并在霹雳的鼓励帮助下,重建信心很快找回自己。 不久霹雳在一次调停武师之间的冲突时被黑帮杀死,他的儿子亚朗也面临被杀害的危险,紧急关头,阿金面无惧色携带亚朗同黑帮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电影
主演:黎明 吴倩莲 梅艳芳 黄磊 葛优 吴辰君 王志文 朱曼芳 刘昌伟 陈奇
导演:许鞍华
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许鞍华
语言:粤语 日
年代:未知
简介: 日本摄影记者芥川(林子祥)三年后重返刚刚解放的越南采访,遍地的生机令他心生欢喜,但当他无意间走进城市的另一隅结识当地女孩琴娘(马斯晨)后,方知之前所见不过是越共政府特意为他这样的外国记者安排的粉饰太平的假像。在琴娘并非刻意的“导游”下,越南平民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生活逐渐被芥川尽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战后唯一留下来的某酒吧的老板娘(缪骞人)及她的正想方设法逃离越南的情人祖明(刘德华)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践踏的自尊强烈地触动着芥川敏感善良的心,尽管他并无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能力,却仍是尽力给予帮助。 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邱刚健 投奔怒海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出乎意料非一般地好的许鞍华!缪骞人的酒吧老板娘,经历法国和美国人,仍似十四岁;性情中人的阮主任怜香惜玉;这些政治指涉,揉进红旗招展、苦痛伴随死亡的异域图景,流畅好看的故事就别具特定时代下的幽微心绪,并非如杨德昌所批评的视野窄格局小。长镜头,大场面;实打实的跳楼、火人;情节和反转不落俗套。吃饭、街头等细节,生活气息浓厚,风格初现,以后日益明显,并愈发为我所爱。海南实拍,满口粤语的越南、日本人,大陆演员奇梦石——饰演失意的革命者,和摄影记者深情吻别:我们才是真正的好同志。联想现在,“同志”这个彩虹族的公开泛称,也成为港岛市民对钦北特首的揶揄。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人,愈发被要求爱国爱港,导演们都北上揾食。许鞍华导演旧日曲笔谱下洪流哀歌,今时今日,仍在激发大家对另一段被禁足历史的想象。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因为是闭门造车的剧本,这个片实在不能说是还原了所谓当时越南社会的历史,也不能说是映射时下的内地,只能说从香港当时对这个片子的反应和高票房,看出港人当时对即将接盘的中共深深的恐慌,仅此而已,我认为这片子更不能说是人性,因为太过片面,所有制度都有其相对畸形的地方,再畸形的制度也会熏陶出一批适应畸形的人,政治也好,宗教也好,所有制度都是由人堆积起来的,只有反对者人人高呼自由这样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想主义,这个片子和大部分类型片一样,缺少一种努力在体制下追求‘进步’的面孔。红卫兵乍一看是反人性的,然而这才恰恰是人性。但就这个片子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来看,还是要打四颗星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因为是闭门造车的剧本,这个片实在不能说是还原了所谓当时越南社会的历史,也不能说是映射时下的内地,只能说从香港当时对这个片子的反应和高票房,看出港人当时对即将接盘的中共深深的恐慌,仅此而已,我认为这片子更不能说是人性,因为太过片面,所有制度都有其相对畸形的地方,再畸形的制度也会熏陶出一批适应畸形的人,政治也好,宗教也好,所有制度都是由人堆积起来的,只有反对者人人高呼自由这样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想主义,这个片子和大部分类型片一样,缺少一种努力在体制下追求‘进步’的面孔。红卫兵乍一看是反人性的,然而这才恰恰是人性。但就这个片子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来看,还是要打四颗星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是对红色政权的想象也好,听闻也罢,许鞍华的确是为恐惧的香港人勾画了一个足够令人恐惧的时空。于是,迎合也罢,自我表达也罢,意识形态的投合是本片叫好的最重要原因。不赞同影片的意识形态,但这个说法太过主观,更进一步说,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红色政权的恐惧与排斥,本质上和排犹没有什么区别:假定原有系统的和谐安定,而为可能的动荡寻找一个不稳定因素,寻找那只替罪羔羊。矛盾并不是由某一方带来的,而是孕育于系统当中。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它所受到的簇拥恰恰是对历史的极佳反讽,人们的反响比电影本身更适合作为史料。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1982年9月戴卓爾夫人訪華,10月《投奔怒海》上映。殖民地身份的易手,個人命途的絕望,對共產黨曖昧不明的看法、與共產黨員若即若離的關係,相信香港人從這部片中觀照自己從而想到的遠比這些更多。最感觸是阮主任說革了30年的命,突然發現自己老了,而革命真的成功了嗎?我們的生命,前仆後繼付出在自己堅信的事情上,如祖明拼出性命錢財也要上那艘赴新奧爾良的船,如芥川一次又一次地幫助琴娘一家,最終真的得到了什麼嗎?現實總是充滿無力感,但即便如此也還是不願意蒙蔽雙眼嘻嘻哈哈過又一天犬儒的生活。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又一部很许鞍华式的电影。虽然看许导片子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但还是一厢情愿的相信这就是她的风格吧。真实而平静。朴实却动人。时过境迁可片子里的人物或台词或剧情总有一两处让你印象深刻。这部反映解放后的越南生活的片子亦如是。从一个日本记者的视角记录真实的越南。虚假血腥暴力糜烂堕落。最后一幕朋友与我有不同的看法。她说这是介川死都要看着姐弟上船的决心我说这是介川死都要履行他送柴油的真心。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看了投奔怒海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五星好评get√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一样的平铺直叙,一个记者到了一个本应美好却是在骗人的地方。自然初期记者仅仅是用镜头记录下当权者希望他记录下的东西。但假的始终是假的,他开始去寻找真相。但真相那样沉重。最终。作为用镜头记录真相的人,放弃了原本视之如生命珍贵的相机??,只为营救本是萍水相逢的人。最终一切变得不重要,葬身火海。sad。。。 < class="com">越南名叫《船人》『扒頭自????,????政策????????船人越南㐌得執行在香港。自????????????,仍船人越南斂隔入境香港????身份仍????移散爲問題經濟????被䁛羅仍????入境非法。羅仍????入境非法,????????空????????可能鬧抵得????定居在渃次????,吧????????被監擒抵徐????解????越南。』 < class="com">越南名叫《船人》『扒頭自??,??政策????船人越南㐌得執行在香港。自??????,仍船人越南斂隔入境香港??身份仍??移散爲問題經濟??被䁛羅仍??入境非法。羅仍??入境非法,????空????可能鬧抵得??定居在渃次??,吧????被監擒抵徐??解??越南。』 < class="com">听说名字是金先生取的,真好。我整个人看到崩溃,这是我今年看电影唯一的一次崩溃。我实在无法描述我的感受,这太痛苦了。我只想说,这不是别人的故事,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不是久远的劫难,这是不久前的我们正在经历的劫难。不忘历史,真正不该忘记的,究竟是怎样的历史。 < class="com">一种理想主义腐坏的恐惧。借着越南的壳来讲香港自身的困境再明晰不过。越南与香港通过酒吧老板作桥梁,共同经历过身世的不断转手,让两地串成一体。一个悚人的细节,报数时候跳过的号码,就是消失的人。猛烈,燃烧的人体正是蔓延的红火。 < class="com">压抑,绝望,走投无路,不要说生存,自由,和免于匮乏的权利,连活下的条件都没有。说的是越南,影射的不就是我们的荒唐年代吗?最大的施暴者,不就是整天喊口号的吗,所以,那些普世价值才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我们与现代文明的差距。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电影
导演:许鞍华
语言:粤语
年代:未知
简介:林耀国是中学中文教员,和他那些飞黄腾达、闲来打打高尔夫球的大学同学们相比,他连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也没有。更要命的是,林的学生彩蓝爱上了他,而林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妻子文靖年轻时的影子……文靖与耀国育有两个儿子,生活本来和谐幸福,直至身患末期癌症的盛老师再次出现,盛老师是耀国当年最敬爱的老师,却同时也是耀国长子安然的生父......男人四十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张学友的演技越来越纯熟。世间爱情真是形态万千,阿婧二十多年的模范师奶是为了弥补对他的愧疚和自己当年的冲动,林耀国和自己学生出轨也像是对当年恩师和自己初恋禁忌恋的报复。所有爱恨情仇年少往事靠着长江和大儿子连着,悬念和所有演员抬不起来的眉眼都构造一种奇特的氛围。多亏这部片,我感觉又重拾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面对现实热恋很快变长流细水”。难想象女导演+女编剧却把“林耀国”的心思摸得那么透:彩蓝无忌讲着“男朋友”,旁边那谨慎的眼神;拥着文靖欲说还休却也在回忆过往的无奈。已经太久没碰过诗词了,没想到还要靠许鞍华再次发现语文之美--哭戏动人的Anita和开了光的林嘉欣形成了两个有趣的对立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3.5。遇见林嘉欣这种极品小三,换我也是没法拒绝的,但片中的两条线,显然重点不是单纯讲男人四十中年困惑的出轨情节,这是讲过去的经历与多年后短暂的时空碰撞带来的情感危机,有点像《45周年》,片子还反思了交弱者朋友是否只是为了寻求优越感的问题,不足是大儿子的人设太过功能性,没有情感代入。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此一部最大的特点是含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中都有另外的对个人历史的指涉(看似贤妻良母的梅艳芳也有勾引别人的历史)。女人四十的时候面临的是家庭,男人四十面临的却是家庭之外的东西,简直是两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全片善用仰视和广角,营造出一种相当诡异尴尬的氛围,但略刻意。爱情道德有侯麦感。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许鞍华的作品信息量很大,淡淡的缓缓的,充满人文关怀。香港市井人物风貌带着文艺气息跃然纸上,从男女关系家庭关系中不仅折射人生情感的规律,还有历史时间的规律,有大陆香港的关系变迁乡土情愁,有文化社会变迁文人没落的失落关怀。诗句念得也很自然好听充满清新温情,拍摄角度和剪辑有些奇特。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能脱口而出大段大段的古诗文,应该也不失为一种魅力吧。毕竟古诗文那么美好。林嘉欣是坏坏的美。男人四十,或者到了一定年纪,是不是不管家庭,家人,都会有外遇的可能。感觉那是一种迷失的阶段,会觉得之前的所有或者现在拥有的,都不再有意义了。也是可怕。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应该是看过不下五遍了,之前是因为同学一句话“好像是四十岁的王华宇”。后来,是因为百看不腻的林嘉欣,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再后来会意识到,这也是梅艳芳的最后一部电影。而现在,只想评价是:普普通通,家常便饭,五味陈杂,涓涓细流般的感动……许鞍华一生推! < class="com">男人四十,故恨重来,四十真的能做到不惑吗。本片的议题是人该如何与过往并存?过去的事情,永远都不会过去,过去的一切,才造就了今天的自我。生命一如滚滚长江,由山到海皆是一体。张学友午后梦回高中那段太神了,我想我四十岁的时候,也会这样怀念我自己。 < class="com">女人四十愁的是家庭关系,男人四十愁的就是外遇了。男女果然大不同。应该是岸西的关系吧,这个片子还真是文艺腔啊。忧忧愁愁的。喜欢对少年梅艳芳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背影,回忆嘛,模模糊糊的才真实。那时候的林嘉欣确实惊艳啊,纯且坏。梅艳芳也实在是好。 < class="com">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好,意蕴深远。年轻时笃信未来有无限可能,年过四十似乎觉得这一生一眼可以望到头。然而人生充满未知,还会有许多第一次。关于青春和人生,关于家庭和人性,关于国学和唐诗,关于长江和三峡…… < class="com">唐诗宋词用粤语读好听到爆,两场师生恋,一世父子情,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找到感情的出口。那封写给儿子的信哭瞎,最后温柔拥抱着妻子说要去长江看看也哭瞎。 s。编剧真的很甜蜜蜜,长江的诗词对标邓丽君的歌,轮回叙事。 < class="com">人生充满无奈,但清风云淡,岁月如歌。无所谓原谅或借口,有时候需要给自己找到出口与平衡。面对一场又一场的会考,尝试翻过一篇章,继续善待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耐人寻味,人情味浓,又不至于矫情。男人四十,不油腻。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汤唯 冯绍峰 王志文 朱亚文 黄轩 郝蕾 袁泉 田原 丁嘉丽 王千源
导演:许鞍华
语言:汉语普通话 粤语 上
年代:未知
简介: 这是关于萧红传奇一生的故事。20岁的她逃婚外地、却被抛弃;遇到萧军享受爱情,但两人终究无法厮守一生……在战乱的中国,萧红从东北到上海、日本,再到武汉、重庆,最终在香港停下脚步,完成巨著……黄金时代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许鞍华导演的关于萧红的人物传记,创作的黄金时代,悲惨的人物命运。导演用场景加上第三视角评论对萧红进行刻画,用客观的视角来讲述萧红。导演用3个小时,平静的叙述萧红的一生,让之前仅仅知道萧红的我了解她、理解她、同情她。一方面是萧红的文学地位,她以自己对文学的天赋,一改之前小说仅叙述的手法,用朴素的语言来叙述生活,像散文,像诗,在文学史上对小说的创造做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萧红可怜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小说呢,她早年和表哥、和娃娃亲的故事迫使她一生漂流在外,从未回家;中间和萧军那刺痛骨髓的爱情故事,既爱又痛苦;夹杂着之后萧军、端木之间纠葛的情感纠纷,虽然这是高潮,好在导演没有在这花费太多的镜头,使得萧红的角色更丰满了;以及弥留之际端木奔波在外、骆宾基一直守候的不解之谜。满身的才华,飘荡的一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一直嫌这个太长就拖到今天才看,其实看的时候感觉也没那么长,不算难看也不怎么好看,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大型左翼作家cos lay现场,不过确实制作精良。首先汤唯不是我心目中的萧红,太美太弱,不够凌厉决绝与萧肃。三个小时的表演并不惊艳,跟王佳芝区分不大,让我开始怀疑汤唯的演技。让演员打破第四堵墙,对着观众中叙述丰富主人公形象的做法值得关注。杨雪的出现让我挺惊喜的。我个人实在是对女作家的私生活没有太大兴趣,只想了解她们的创作,但很明显这部电影的重点放在了萧红的感情生活。还有我对于原封不动的让演员朗诵原作句子的形式不看好,非常附庸风雅,我不觉得真实的他们在日常中会那么不说人话。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日本的那段时光真是她人生的黄金时代不过也是寂寞孤独相伴。萧军是个有担当的人却也是个对爱情不忠诚的人粗犷的男人大男子主义似乎接受不了自己妻子比她更具认可度总有自己的满腔抱负。而萧红要的不过是那个困苦时相互守护依偎的文学青年。端木家境殷实浪漫体贴却不能理解萧红也不能照顾她周全胆小懦弱。萧红选择跟端木在一起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结束了与萧军的感情有人愿意成全她。筋骨疼痛的时候皮肤出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電影畫面中呈現的色調與時代氛圍很有感覺。敘事手法上是片段的呈現她與身邊的人事時代,輔以電影中的人們接受採訪般地對第四面牆的觀眾述說,又彷若自言自語般地囈語。全片幾無配樂,稍嫌克制的情感,頗有當時社會政治局勢下的壓抑之感。我想若是對蕭紅與同期的文壇時人沒有一定基礎認知或興趣,應該會覺得這部片散裂沉悶。我其實也僅是憑藉對蕭紅的興趣觀賞此片,不然平時真看不下三小時的悶片。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是一部我3年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完没有产生什么震撼的感觉,就像潺潺溪流流过也就罢了。可是三年后的今天,当我毕业三年了,坐在电脑前面的时候,却不停回响着“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段《呼兰河传》最后的结语。也尝试回忆电影的片段,却很难再拾起多少。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感觉吧。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战时流离和文人群像是引人入胜的,informative,以鲁迅段最佳,皆因王志文太好,又自带文学气质,整体提上气来。可后来失了分寸,萧红的文学和苦难都未讲透,失去了传记的力量,汤唯演得够好,是导演的问题,挺不喜欢讲述方式。还是值得看,毕竟有我爱的黄轩王志文王千源…怕是要脱粉…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电影很长,真的很难一次性完整的将它看完;故事很长,几乎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的萧红的一生”;意味很长,深觉自己对那些名字的认知仅仅是知道名字而已,却不知道他们之间竟有这么多故事。除了汤唯还真想不出有谁来出演,王千源王志文黄轩朱亚文祖峰张译袁泉郝蕾等等等等,全部都是很惊喜的表演。 < class="com">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大哥呼噜打得震天响????标准的许鞍华风格,平铺直叙,细腻绵长,是中国传记类电影的一次尝试。但是,从主人公萧红的角度来说,故事有些单薄了,感情线也感觉有些为了文艺而文艺。 < class="com">作协开会的视角,不知为什么想起了“中国摇滚30年成就研讨会”的画面233.。。我觉得无论是“作”还是“智商大过情商”都不过是现代人的视角,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活出真性情,在“中国”都很难得。 < class="com">汤唯挺懂萧红的。一代才女,因童年缺爱导致的感情的支离破碎和命运的难测,天真又刻骨地活着,体验着,可最终走不出自我感情的深渊,但在那样对敏感心灵冷酷的环境下,谁又可以指责这样的天才呢? < class="com">又看了一遍,为之前的评论很不好意思。但还总觉得鲁迅那段怪怪的。郝蕾的旁白响起来,鸡皮疙瘩都起了!但是郝蕾似是不在状态。袁泉很好,还有黄轩,粤华真好看啊,还有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城。 < class="com">很许鞍华,情绪静默流淌,但结构散乱,很多东西完全是为情绪而不是为内容服务。最后所塑造出来的只是一个乱世中的个体,情感很丰富,但缺少思想的厚度,很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萧红形象。